CN102099668B - 纳米孔装置和用于核酸分析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纳米孔装置和用于核酸分析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9668B
CN102099668B CN2009801277894A CN200980127789A CN102099668B CN 102099668 B CN102099668 B CN 102099668B CN 2009801277894 A CN2009801277894 A CN 2009801277894A CN 200980127789 A CN200980127789 A CN 200980127789A CN 102099668 B CN102099668 B CN 1020996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pore
potential difference
electric potential
target molec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77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9668A (zh
Inventor
P.J.范德扎格
A.范德斯托尔佩
E.麦克库
E.J.A.范万鲁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2099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9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6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0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by electrical means
    • G01N33/48721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macromolecules, e.g. by translocation through nanopo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纳米孔装置,其中提供了样品输入(110)、输入室(120)以及经由第一和第二纳米孔(135、145)连接到输入室(120)的第一和第二样品室(130、140)。

Description

纳米孔装置和用于核酸分析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确定来自例如遗传物质(诸如DNA)的核酸材料的信息的领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借助纳米孔装置的快速核酸分析的领域。
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置成与遗传物质样品协作的纳米孔装置,该纳米孔装置包括:
- 用于容纳核酸样品的输入室;
- 利用第一纳米孔连接到输入室的第一室;
- 在第一纳米孔两端施加电势差的装置,该电势布置成通过第一纳米孔汲取遗传物质样品的第一片段;
- 能够在电势差影响下流动通过第一纳米孔的电解溶液,该流动作为第一离子电流可被检测到,第一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由第一纳米孔检测到第一靶分子。
背景技术
包括遗传物质的核酸材料的结构和组成,特别是基因定序以及与特定疾病关联的基因标记的鉴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生物医学和制药工业以及关联研究中,正更加重视精确且迅速的信息收集。特别是,为了向定点照护应用提供遗传信息,应快速地获悉与疾病关联的遗传方式或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正在发展多种方法和装置来促进这一点。
已经发现,生物传感器元件能够以单个碱基的分辨率来识别各个DNA链,碱基为用于在DNA中编码信息的四种可能类型的分子(A、C、G或T)之一。特别是,利用了所谓的纳米孔。这些纳米孔为薄层中以许多可能几何形状形成的典型地100nm或更小的开口。使待定序的遗传物质片段经过或者强制通过该开口。样品形状或者样品分子与纳米孔分子的临时结合导致各种碱基的特性在检测装置中的配准,从而促进定序。在来源上,纳米孔可以是生物学的或合成的。每个纳米孔对于所期望的检测是特异的,且因此可以制成用于特定基因序列(例如,与具体癌症突变关联)或者用于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例如与麻醉或化疗中的药物反应关联)的检测器。与当前定序装置相比,纳米孔的使用允许快速的检测。
美国专利申请2007/0054276讨论了多聚核苷酸分析系统和纳米孔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快速地确定核酸分子的序列以用于识别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它公开了以下纳米孔定序的构思,该纳米孔定序基于物理检测各个核苷酸的属性,或者单个多聚核苷酸中的核苷酸经过纳米孔开口时核苷酸环境的物理变化(例如电流)。使用纳米孔分析系统可以识别SNP以测量改性的靶(target)多聚核苷酸的电子签名(例如离子电流或隧穿电流),改性和未改性分子的电子签名变得可区分。所使用的纳米孔检测系统包括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能够测量纳米孔检测系统的结构中的纳米孔开口与多聚核苷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子特性。计算机系统控制电子测量并处理所产生的数据。每个单体的体积、形状或电荷会按特有的方式影响电导。电压梯度施加到纳米孔装置从而将靶多聚核苷酸从开口的一侧汲取到另一侧。
来自同一申请人的美国专利申请2007/0048745进一步公开了用于聚合物的纳米孔分析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J. Amer. Chem. Soc. 128 (2006) 1705和Nature Biotech 19 (2001) 636中的论文公开了利用经设计的(engineered)纳米孔而使用生物纳米孔来对单个DNA链进行序列特定检测。DNA链分子与纳米孔中的分子的结合引起流过纳米孔的离子电流的变化。
当前工作集中于用于特异基因序列的纳米孔检测和读出。装置对样品仅进行一种特异测量。
这些当前的装置和方法的问题在于,采集多于一种靶序列的信息是缓慢的,需要进行重复的测量。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装置,该装置能够更快地提供更多的定序信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下述设置来实现:
- 利用第二纳米孔连接到输入室的第二室,
- 在该第二纳米孔两端施加的电势差与该第一纳米孔两端的电势差相等且相同(equal to and common with),
- 在该第二纳米孔两端的电势布置成通过该第二纳米孔汲取核酸样品的第二片段并且影响该电解溶液使其流动通过该第二纳米孔,
- 该流动作为第二离子电流可被检测到,该第二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由该第二纳米孔检测到第二靶分子。
本发明允许将第二室结合到该纳米孔装置中。这允许同时进行两种测量,因而更快速地获得定序信息。
本发明的附加优点在于,该第二纳米孔从与该第一纳米孔相同的输入室接收输入片段,因此由第一和第二纳米孔处理的样品来自相同的源并且没有可能影响定序结果的老化效应或其它处理差异。输入到装置的可能样品的实例为多聚核苷酸,诸如是DNA、RNA或uRNA。在某些情形中,例如对于活检样品,如果样品必须分成两半从而进行两个不同的定序检测则是非常不利的。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样品的不同成分在这两个半份之间可能没有适当地分布。用于两种测量的单一样品输入消除了这种不精确性。然而,核酸样品不限于天然核酸。合成或人造的核酸也可以用作样品。
本发明的又一个优势在于,在第一和第二纳米孔两端施加的电势差相同。这种一致性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以及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经过每个纳米孔的片段受到相同的力,并且电解溶液在具有相似属性的电场下以相同速率通过纳米孔汲取。
可以从相同的电压源或者不同的电压源施加该电势差。电压源可以在装置内部或外部。
结合第一和第二室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两个室,因为可存在经由第三、第四、第五或第n个纳米孔(所有的纳米孔均受到相同的电势)连接到输入室的第三、第四、第五或第n个室。
纳米孔可以是生物学的或者合成的。每个纳米孔按照定义设计成检测特定靶分子。(例如Howorka、Cheley和Bayley在Nature Biotech 19(2001)636中的论文讨论了如何通过单独DNA寡核苷酸的α溶血素孔的腔内的共价连接实现单链DNA(ssDNA)分子与拴系(tethered)DNA链的结合)。纳米孔的活性检测成分例如可以是天然或人造核酸。然而,在本发明中,取决于所使用纳米孔装置的应用情况,在各种室中使用的纳米孔可以彼此相同、彼此完全不同或者针对多种测量特定纳米孔具有加权分布。
生物纳米孔和合成纳米孔以不同方式协作从而改变离子电流的流动,离子电流的变化记录(register)了检测到样品片段中存在靶分子。由于样品片段和纳米孔检测分子之间的结合,生物纳米孔在检测到靶分子时临时地闭合(close)。该结合阻止电解溶液流过纳米孔,由此停止电荷流动并因此停止离子电流。合成纳米孔典型地由诸如硅的衬底中的经刻蚀形成的孔洞而形成,所述孔洞由于附连分子的物理存在而闭塞,该附连分子仅在检测到靶分子时存在。对于大范围的实验,已经证明生物孔是有用的,但是其表现出例如尺寸固定和稳定性有限的一些缺点。诸如温度和应力的外部因素可能触发这种不稳定性。从固态材料制作纳米孔允许对纳米孔的直径和通道长度以及表面属性有着更大的控制。
输入室和第一室之间的连接在上文中被描述为单一纳米孔,但是应理解,通过多个纳米孔(所有纳米孔同等地接入输入室样品片段)并行地形成的连接不应被排除。
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布置成与核酸样品协作。然而,纳米孔装置也能够与其它材料的样品协作,所述其它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蛋白质、肽、糖、糖脂、脂类以及合成聚合物或分子。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样品”可以来自生物来源。涵盖生物流体,诸如淋巴液、尿液、脑脊液(cerebral fluid)、Bronco Leverage Fluid(BAL)、血液、唾液、血清、粪便或精液。还涵盖组织,诸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骨头、诸如内脏或平滑肌以及骨骼肌的肌肉组织、神经组织、骨髓、软骨、皮肤、黏膜或毛发。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样品”也可以是取自环境来源的样品,诸如植物样品、水样品、土壤样品,或者可以取自家庭或工业来源或者也可以是食物或饮料样品。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样品”也可以源于生物化学或化学反应的样品,或者源于制药、化学或者生物化学组成的样品。
样品的数量优选地为1000μl或更少,更优选地500μl或更少,甚至更优选地100μl或更少,最优选地50μl或更少。
在适当情况下,例如对于固体样品或粘稠悬浮液的情形,在本发明中使用之前,样品可能需要用溶剂溶解、均质化或萃取从而获得液体样品。液体样品因此可以是溶液或悬浮液。
在本发明中使用之前,液体样品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预处理。这种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稀释、过滤、离心处理、预浓缩、沉淀、透析、溶菌、洗脱、萃取和析出。
预处理也可以包括将例如下述化学或生物化学物质添加到溶液:酸、碱、缓冲剂、盐、溶剂、反应性染料、清洁剂、乳化剂、螯合剂、酶、离液剂。
纳米孔检测装置可以应用于许多环境,不过尤其用于:
- 已知序列的定量检测,所谓的“无PCR”检测(PCR为聚合酶链反应),其中感兴趣的数据是所存在的某种核苷酸序列或基因的数量并且纳米孔设置成检测该特定序列。
- SNP(单一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其中纳米孔布置成检测序列中的突变。
- 定序,其中最终目标是确定核酸的碱基对序列。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纳米孔装置进一步包括利用第三纳米孔连接到该输入室的第三室,在该第三纳米孔两端施加的电势差与在该第一纳米孔两端施加的电势差相等且相同,在该第三纳米孔两端施加的电势布置成通过该第三纳米孔汲取该核酸样品的第三片段并且影响该电解溶液使其流动通过该第三纳米孔,该流动作为第三离子电流可被电流检测器检测到,该第三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检测到用于验证装置测量的控制靶分子。
对于某些类型的样品片段,某些序列或者总是存在或者总不存在。为了测量这种序列或者确认它们的存在,给出正或负指示剂以支持对样品片段进行其它测量。这提高了整体测量结果的质量。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关联装置布置成关联由至少两个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的检测。
每个离子电流代表检测到特定靶分子。纳米孔装置可以布置成利用不同纳米孔来检测若干不同靶分子。然而,如果这些检测与另一分子的检测相关联地发生,则单独分子的检测会更有意义或更感兴趣。因而通过关联离子电流的变化,可以提取额外的信息。
其实例为,随时间将第一和第二离子电流之间的变化关联以确定与正常基因序列相比突变出现的频率。例如在肿瘤学领域,这将是有意义的。
关联装置也可用于将正或负指示剂的检测(例如第三离子电流)与样品检测(例如第一和/或第二离子电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有效装置功能性。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靶分子为选定的野生型基因序列并且该第二靶分子为同一基因序列中的特异突变,用于突变的统计学出现的相对检测。
这是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其涉及研究两种类型的DNA,这对于在癌症治疗中发展新策略是重要的。待分析的基本样品包括野生及突变的至少两种类型DNA。突变样品可包括诸如核苷酸的SNP(单一核苷酸多态性)、删除或插入之类的突变。本发明的装置可用于对这些物质在样品中出现的平衡进行简单的定量检测。可以分析特异突变基因(例如肿瘤抑制基因或致癌基因)在癌细胞群落中出现的范围。这在确定治疗决策中将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并允许个性化处理——例如突变基因可以是经过验证的药物靶,或者在手术中无癌细胞的切除边缘将被确定。
特别地,当与第一和第二靶分子(分别为野生和突变DNA)的检测的关联相组合时,野生型样品片段的10个结合事件可以仅对应于突变样品片段的3个结合事件。通过在例如1小时的时间段上关联所述检测来研究该信息,随后将促成这样的结论:所研究样品的3/13或大约23%含有缺陷的突变材料。该数字对于临床决策将是有意义的。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纳米孔为生物纳米孔。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生物纳米孔布置成与脂双层协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生物纳米孔的方法将可应用于小型定序装置,尤其用以在定点照护进行简单、快速且不昂贵的突变检测。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制造纳米孔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提供用于容纳核酸样品的输入室;
-提供利用第一纳米孔连接到该输入室的第一室;
-提供在电势差影响下能够流动通过该第一纳米孔的电解溶液;
-提供在该第一纳米孔两端施加电势差的装置;
-提供借助第二纳米孔连接到该输入室的第二室,以及
-布置所述装置,以在该第二纳米孔两端施加与在该第一纳米孔两端的电势相等且相同的电势差。
本发明允许将第二室结合到纳米孔装置中。这允许同时进行两个测量,由此更快地获得定序信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第一和第二纳米孔两端施加的电势差相同。这种一致性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以及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经过每个纳米孔的片段受到相同的力,并且电解溶液在具有相似属性的电场下以相同速率通过纳米孔汲取。
可以从相同的电压源或者不同的电压源施加该电势差。电压源可以在装置内部或外部。
结合第一和第二室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两个室,因为可存在经由第三、第四、第五或第n个纳米孔(所有的纳米孔均受到相同的电势)连接到输入室的第三、第四、第五或第n个室。
纳米孔可以是生物学的或者合成的。每个纳米孔按照定义设计成检测特定靶分子。纳米孔的活性检测成分例如可以是天然或人造核酸。然而,在本发明中,取决于纳米孔装置所使用的应用情况,在各种室中使用的纳米孔可以彼此相同、彼此完全不同或者针对多种测量的特定纳米孔具有加权分布。
对于大范围的实验,已经证明生物孔是有用的,但是其表现出例如尺寸固定和稳定性有限的一些缺点。诸如温度和应力的外部因素可能触发这种不稳定性。从固态材料制作纳米孔允许对纳米孔的直径和通道长度以及表面属性有着更大的控制。
输入室和第一室之间的连接在上文中被描述为单一纳米孔,但是应理解,通过多个纳米孔(所有纳米孔同等地接入输入室样品片段)并行地形成的连接不应被排除。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使用纳米孔装置的方法,其中借助该第一纳米孔检测野生基因序列并且借助该第二纳米孔检测所述基因序列的特异突变。
这是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其涉及研究两种类型的DNA,这对于在癌症治疗中发展新策略是重要的。待分析的基本样品包括野生及突变的两种类型DNA,且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用于对这些物质在样品中出现的平衡进行简单的定量检测。可以分析特异突变基因(例如肿瘤抑制基因或致癌基因)在癌细胞群落中出现的范围。这在确定治疗决策中将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并允许个性化处理——例如突变基因可以是经过验证的药物靶,或者在手术中无癌细胞的切除边缘将被确定。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关联由第一或第二离子电流以及第三离子电流至少之一的变化表示的检测以产生表示有效装置测量的信号。
关联装置也可用于将正或负指示剂的检测(例如第三离子电流)与样品检测(例如第一和/或第二离子电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有效装置功能。
对于某些类型的样品片段,某些序列或者总是存在或者总不存在。为了测量这种序列或者确认它们的存在,给出正或负指示剂以支持对样品片段进行其它测量。这提高了整体测量结果的质量。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方法,其关联由至少两个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的检测以产生离子电流之间的比较关系。
这样的实例为,随时间将第一和第二离子电流之间的变化关联以确定与正常基因序列相比突变出现的频率。例如在肿瘤学领域,这将是有意义的。
举例而言,当与第一和第二靶分子(分别为野生和突变DNA)的检测的关联相组合时,野生型样品片段的10个结合事件可以仅对应于突变样品片段的3个结合事件。通过在例如1小时的时间段上关联所述检测来研究该信息,随后将促成这样的结论:所研究样品的3/13或大约23%含有缺陷的突变材料。该数字对于临床决策将是有意义的。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
图2说明包括对装置测量的有效性进行控制的装置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图3说明包括多个室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图4说明其中多个室布置成阵列形式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图5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
图6说明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
对于附图之间一致的特征,附图标记的编号保持一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描绘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100。该装置包括用于将核酸材料的样品(未示出)输入到输入室120的样品输入110,该核酸材料的样品诸如是DNA、RNA或uRNA,其被制备成小片段(未示出)。对于DNA,这些小片段具有负电荷。输入室120布置成经由第一纳米孔135连接到第一样品室130且经由第二纳米孔145连接到第二样品室140。纳米孔135、145进一步包括特异检测分子(未示出),该特异检测分子针对纳米孔的所需要的检测功能被定制。电解溶液(未示出)存在于室120、130、140中且包括带电颗粒。施加电势差的装置150布置成使得纳米孔135、145二者的两端存在电势差。(施加电势差的这个装置在此处被示为位于纳米孔装置100内部,但是这不应解读为是限制性的,因为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外部装置)。第二纳米孔145两端的电势差与第一纳米孔135两端的电势差相等且相同。电势差的效果是通过纳米孔135、145汲取电解溶液的离子,且也单独地通过纳米孔135、145汲取样品的小片段。通常,对于DNA,样品片段带负电荷,这导致施加电势的装置以这样的方式布置:纳米孔135、145的输入室120侧处于地电势且纳米孔的第一室130和第二室140侧处于正电势,从而在正确方向上(此处由箭头160和165指示)通过纳米孔135、145汲取带电样品。(然而,这只是施加电势的装置的可能布置的一种实例。将理解,可以按其它方式实现负到正电压降,这取决于待分析的样品,反向电势会是合适的)。当通过每一个纳米孔135和145汲取电解溶液时,产生离子电流。因而通过第一纳米孔135的流动形成第一离子电流,通过第二纳米孔145的流动形成第二离子电流。利用纳米孔135、145对靶分子的检测引起该离子电流的变化。对于DNA定序的当前实例,生物纳米孔在检测时将临时闭合,由此阻断电解溶液的流动且临时停止离子电流。该离子电流和流动停止由一种用于电流检测的装置(未示出)来检测。
样品输入室120的共同性允许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同一样品进行不同的测量和检测。这对于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是有益的,并且避免了分离样品的问题,分离样品会影响靶分子在样品中的统计分布。此外,相同电势差的施加确保了由不同纳米孔进行的不同测量是在相同外部条件下进行的。这有助于通过纳米孔装置确定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注意,输入室120以及第一室130和第二室140在图1中示为在布局上是线性和二维的且在形状上呈方形。这不应解读为是限制性的,因为取决于纳米孔装置100的要求,本发明允许任意形状的室120、130、140且还允许室以三维布置。
图2示出包括纳米孔装置200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该装置为纳米孔装置100的延伸且包括与该装置相同的特征。然而,通过添加第三室210来增大纳米孔装置200,第三室210利用第三纳米孔220连接到输入室120。该纳米孔允许沿箭头230的方向的电解溶液(未示出)的流动以及样品片段(未示出)的通过。(同样,这是针对如图1中所描述特定样品的方向,并且对于纳米孔装置200,不应解读为是限制性的)。纳米孔220按与前述纳米孔135、145相同的方式操作,并且形成用于检测的第三离子电流。
在此实施例中,第三纳米孔220包括检测分子或机制以检测总是存在于样品片段中而与基因突变无关的特定序列。因而该纳米孔记录了经过该纳米孔的每个样品片段通过的检测。这给出正结果,该正结果可以用作纳米孔装置200的功能的有效性检查。该结果可以被输入到关联装置(未示出),用于与来自其它纳米孔135、145的检测进行计算比较。
这种使用第三室设置的有效性检查不局限于正测量结果。取决于纳米孔装置200的应用,第三纳米孔220也可以被设计以检测其中预期是负检测结果的序列。
同样,室130、140、210的形状不限于所说明的形状和设计,并且布局可以以二维或三维形式布置。
图3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可能实施例,其中纳米孔装置300包括在中央输入室320周围的多个室311、312、313、314、315、316、317、318。每个室311、312、313、314、315、316、317、318独立于其它室,但是每个室利用纳米孔连接到输入室320,分别为每个室提供了单一纳米孔341、342、343、344、345、346、347、348。(本发明不应解读为限制于此处或在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示出的单一纳米孔,而是可以布置成具有并行的多个纳米孔开孔以将每个室连接到输入室)。纳米孔341、342、343、344、345、346、347、348受到相同的电势差,并且布置成以相同方式操作,如前文所述。(施加电势差的装置未示出)。经由流过纳米孔(未示出)的电解溶液,对于每个纳米孔产生离子电流,该离子电流被检测,并且这些电流的变化表示检测到样品中的靶分子(未示出)。
图4描绘纳米孔装置400包括阵列405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中阵列405包括各个室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每个室分别经由纳米孔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而远程连接到具有样品输入440的输入室430。相同的电势差布置成从施加电势的相同装置(未示出)施加于纳米孔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两端。纳米孔装置400进一步包括连接装置以将样品从输入室分别引导至各个室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该连接装置在此处示为各个导管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但是不限于此特定实施例。纳米孔的操作以及与该操作(例如离子电流检测)关联的装置如先前所描述。阵列405可以被支持在衬底(未示出)上,该阵列也可包括引导输入430和室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之间的样品流动的装置(未示出)。
图5说明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该方法涉及:提供用于容纳核酸样品的输入室510,提供利用第一纳米孔连接到输入室的第一室520,提供在电势差影响下能够流动通过第一纳米孔的电解溶液530,提供在第一纳米孔两端施加电势差的装置540,提供借助第二纳米孔连接到输入室的第二室550,以及布置所述装置,以在该第二纳米孔两端施加与在该第一纳米孔两端的电势相等且相同的电势差560。
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该方法涉及借助该第一纳米孔检测野生基因序列610以及借助该第二纳米孔检测所述基因序列的特异突变620。
这种方法对于确定样品中突变基因的定额是尤为重要的,该定额可以表示具体癌症疾病的进展或者表示个性化护理的最佳处理。
附图标记列表:
100 纳米孔装置
110 样品输入
120 输入室
130 第一室
135 第一纳米孔
140 第二室
145 第二纳米孔
150 施加电势差的装置
160 表示在电势差影响下第一样品片段移动通过第一纳米孔的方向的箭头
165 表示在电势差影响下第二样品片段移动通过第二纳米孔的方向的箭头
200 纳米孔装置
210 第三室
220 第三纳米孔
230 表示在电势差影响下第三样品片段移动通过第三纳米孔的方向的箭头
300 纳米孔装置
311…318 第一至第八室
320 输入室
330 样品输入
341…348 第一至第八纳米孔
400 纳米孔装置
405 阵列
410…418 第一至第九室
420至428 第一至第九纳米孔
430 输入室
440 样品输入
450 第一至第九导管
510 方法步骤
520 方法步骤
530 方法步骤
540 方法步骤
550 方法步骤
560 方法步骤
610 方法步骤
620 方法步骤。

Claims (10)

1.一种纳米孔装置(100),布置成与核酸样品协作,该纳米孔装置包括:
- 用于容纳该核酸样品的输入室(120);
- 利用第一纳米孔(135)连接到该输入室用于检测第一靶分子的第一室(130);
- 在该第一纳米孔(135)两端施加电势差的装置(150),该电势布置成通过该第一纳米孔(135)汲取(160)该核酸样品的第一片段;
- 能够在该电势差影响下流动通过该第一纳米孔(135)的电解溶液,该流动作为第一离子电流可检测,该第一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检测到该第一靶分子;
其特征在于,该纳米孔装置进一步包括:
- 利用第二纳米孔(145)连接到该输入室以用于检测第二靶分子的第二室(140),该第二靶分子不同于该第一靶分子,
- 所述施加电势差的装置(150)布置成在该第二纳米孔(145)两端施加电势差,该电势差与该第一纳米孔(135)两端的电势差相等且相同,
- 在该第二纳米孔(145)两端的电势布置成通过该第二纳米孔(145)汲取(165)该核酸样品的第二片段并且影响该电解溶液使其流动通过该第二纳米孔(145);
- 该流动作为第二离子电流可检测,该第二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该第二纳米孔(145)检测到第二靶分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孔装置(200),进一步包括利用第三纳米孔(220)连接到该输入室(120)的第三室(210),在该第三纳米孔(220)两端施加的电势差与在该第一纳米孔(135)两端施加的电势差相等且相同,在该第三纳米孔(220)两端施加的电势布置成通过该第三纳米孔(220)汲取(230)该核酸样品的第三片段并且影响该电解溶液使其流动通过该第三纳米孔(220),该流动作为第三离子电流可被电流检测器检测到,该第三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检测到用于验证装置测量的控制靶分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孔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关联装置,该关联装置布置成关联由至少两个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的检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孔装置(100),其中该第一靶分子为选定的野生基因序列并且该第二靶分子为同一基因序列中的特异突变,用于突变的统计学出现的相对检测。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孔装置(100),其中至少一个纳米孔为生物纳米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孔装置,其中该生物纳米孔布置成与脂双层协作。
7.一种制造纳米孔装置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提供用于容纳核酸样品的输入室(510);
提供利用第一纳米孔连接到该输入室以用于检测第一靶分子的第一室(520);
提供在电势差影响下能够流动通过该第一纳米孔的电解溶液(530);
提供在该第一纳米孔两端施加电势差的装置(540);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下述步骤:
提供借助第二纳米孔连接到该输入室以用于检测第二靶分子的第二室(550),该第二靶分子不同于该第一靶分子,以及
布置所述施加电势差的装置以用于在该第二纳米孔两端施加电势差,该电势差与在该第一纳米孔两端的电势相等且相同(560)。
8.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借助该第一纳米孔检测野生基因序列(610);
借助该第二纳米孔检测所述基因序列的特异突变(620)。
9.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关联由该第一或第二离子电流以及该第三离子电流至少之一的变化表示的检测以产生表示有效装置测量的信号。
10.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孔装置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关联由至少两个离子电流的变化表示的检测以产生离子电流之间的比较关系。
CN2009801277894A 2008-07-17 2009-02-17 纳米孔装置和用于核酸分析的方法 Active CN102099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8160644 2008-07-17
EP08160644.4 2008-07-17
PCT/IB2009/050635 WO2010007537A1 (en) 2008-07-17 2009-02-17 Nanopore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nucleic acid analysi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9668A CN102099668A (zh) 2011-06-15
CN102099668B true CN102099668B (zh) 2013-05-01

Family

ID=40506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77894A Active CN102099668B (zh) 2008-07-17 2009-02-17 纳米孔装置和用于核酸分析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84623B2 (zh)
EP (1) EP2313758B1 (zh)
CN (1) CN102099668B (zh)
AT (1) ATE544063T1 (zh)
WO (1) WO20100075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43357A1 (en) 2007-05-08 2019-09-25 Trustees of Boston University 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of solid-state nanopores and nanopore array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AU2010301128B2 (en) 2009-09-30 2014-09-18 Quantapore, Inc. Ultrafast sequencing of biological polymers using a labeled nanopore
EP2311975A1 (en) * 2009-10-13 2011-04-20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 Electrophoretic biomolecules separation device
JP5764296B2 (ja) * 2010-03-31 2015-08-1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生体ポリマーの特性解析法
US10246741B2 (en) 2011-05-27 2019-04-02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Ltd. Coupling method
JP6364348B2 (ja) * 2011-07-20 2018-07-25 ザ リージェンツ オブ 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カリフォルニア 2細孔装置
WO2013052890A2 (en) 2011-10-06 2013-04-1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vices for detecting a particle in a sample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US9651539B2 (en) 2012-10-28 2017-05-16 Quantapore, Inc. Reducing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in MEMS materials by low energy ion beam treatment
KR101440821B1 (ko) * 2012-12-13 2014-09-23 광주과학기술원 섬유상 물질의 분리장치 및 분리방법
WO2014190322A2 (en) 2013-05-24 2014-11-27 Quantapore, Inc. Nanopore-based nucleic acid analysis with mixed fret detection
EP3014264A4 (en) * 2013-06-25 2016-11-16 Two Pore Guys Inc QUANTIFICATION OF MULTIPLEXED BIOMARKERS BY NANOPORENT ANALYSIS OF BIOMARKER POLYMER COMPLEXES
GB201406155D0 (en) 2014-04-04 2014-05-21 Oxford Nanopore Tech Ltd Method
US9885079B2 (en) 2014-10-10 2018-02-06 Quantapore, Inc. Nanopore-based polymer analysis with mutually-quenching fluorescent labels
GB201418469D0 (en) 2014-10-17 2014-12-03 Oxford Nanopore Tech Ltd Method
WO2016065339A1 (en) 2014-10-24 2016-04-28 Quantapore, Inc. Efficient optical analysis of polymers using arrays of nanostructures
EA037236B1 (ru) 2015-06-04 2021-02-25 Ауриген Дискавери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Лимитед Замещенные гетероциклические производные как ингибиторы циклинзависимой киназы 7 (cdk7)
US20190078145A1 (en) 2015-12-08 2019-03-14 Quantapore, Inc. Method of translocating nucleic acids through nanopores
EP3402903B1 (en) 2016-01-15 2022-03-02 Quantapore, Inc. Optically-based nanopore analysis with reduced background
CN109219664A (zh) 2016-05-31 2019-01-15 昆塔波尔公司 双色纳米孔测序
JP2019522983A (ja) 2016-07-05 2019-08-22 クアンタポー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光学ベースのナノポア配列決定
JP2019528065A (ja) 2016-08-19 2019-10-10 クアンタポー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消光剤を使用する光学に基づくナノポア配列決定
US10974244B2 (en) * 2017-01-19 2021-04-13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Branched nanochannel devices for detection and sorting of nucleic acids
US11579073B2 (en) 2017-02-07 2023-02-14 Nodexus Inc. Microfluidic system with combined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etection for high accuracy particle sorting and methods thereof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45628A1 (en) * 2004-10-05 2006-04-12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Nanopore separation devices for biopolymers
CN1860370A (zh) * 2003-10-29 2006-11-08 英特尔公司 表征分析物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2582B2 (en) * 2000-04-24 2012-07-31 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Ultra-fast nucleic acid sequenc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A2517216A1 (en) * 2003-02-28 2004-10-07 Brown University Nanopores, methods for using same,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and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biomolecules using same
US20070054276A1 (en) * 2004-08-12 2007-03-08 Sampson Jeffrey R Polynucleotide analysis and methods of using nanopores
WO2006137891A2 (en) * 2004-09-29 2006-12-28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Membrane with nanochannels for detection of molecules
AU2006216477A1 (en) * 2005-02-24 2006-08-31 Amgen Inc.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US7397232B2 (en) * 2005-10-21 2008-07-08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Coulter count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channels
US20100291548A1 (en) 2006-03-12 2010-11-18 Applera Corporation Methods of Detecting Target Nucleic Acids
DE102006035072B4 (de) * 2006-07-28 2009-03-12 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rfassen von Partikeln mit Pipette und Nanopo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0370A (zh) * 2003-10-29 2006-11-08 英特尔公司 表征分析物的方法和设备
EP1645628A1 (en) * 2004-10-05 2006-04-12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Nanopore separation devices for biopolym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07537A1 (en) 2010-01-21
EP2313758B1 (en) 2012-02-01
ATE544063T1 (de) 2012-02-15
CN102099668A (zh) 2011-06-15
US8784623B2 (en) 2014-07-22
US20110108423A1 (en) 2011-05-12
EP2313758A1 (en)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9668B (zh) 纳米孔装置和用于核酸分析的方法
Zhang et al.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by microfluidics based analytical methods
Pandey et al. Integrating programmable DNAzymes with electrical readout for rapid and culture-free bacterial detection using a handheld platform
Xi et al.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cancer cells combining enzymatic signal amplification with an aerolysin nanopore
Tavallaie et al. Toward biosensors for th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RNA as a cancer biomarker: an overview of the challenges and successes
Wang et al. Single cell analysis: the new frontier in ‘omics’
CN103328981B (zh) 用于自动化可重复使用的平行生物反应的系统和方法
Kulkarni Digital multiplexed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using the NanoString nCounter system
Gu et al. Detection of miRNAs with a nanopore single-molecule counter
Ying et al. Microfluidic chip-based technologies: emerging platforms for cancer diagnosis
Tian et al. Interference-free detection of genetic biomarkers using synthetic dipole-facilitated nanopore dielectrophoresis
CN103502468A (zh) 用于单分子全基因组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1772701A (zh) 通过差分带电荷微粒迁移率进行脂蛋白分析
CN106480222B (zh) 基于悬浮微珠阵列系统检测遗传性耳聋的探针、引物、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Jais et al. Reliable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amples from GELA LNH2003 trials using the Lymph2Cx gene expression assay
Cabús et al. Current challenges and best practices for cell-free long RNA biomarker discovery
Fang et al. Unambiguous discrimination of multiple protein biomarkers by nanopore sensing with double-stranded DNA-based probes
Foret et al. Macrofluidic device for preparative concentration based on epitachophoresis
Zhang et al. Nanoparticle-assisted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in a polymeric nanopore with a large pore size
Mereuta et al. A nanopore sensor for 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short polynucleotides based on length-variable, poly-arginine-conjugated peptide nucleic acids
Arias-Hidalgo et al. Single-cell proteomics: The critical role of nanotechnology
Xu et al. A new method for early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biomarkers: detection of microRNAs by nanochannels
Lee et al. Divide and conquer: A perspective on biochips for single-cell and rare-molecule analysis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N108291251A (zh) 用于核酸分析的系统和方法
CN102225325B (zh) 溶于复杂混合物中的不同分子靶的分离和/或分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1

Address after: Oxford, UK

Patentee after: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Co.

Address before: Eindhoven, Netherlands

Patentee befor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